时间:2024/9/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ks_bjzkbdfyy/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出于各种目的,投放虚假的危险物质,然后宣称"投放投放危险物的危险物质",引起社会公众的恐慌,对公共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如果没有达到需要刑事处罚的程度,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有对应的处罚,这种违法行为名称就是“投放虚假危险物质质,是指明知是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而以邮寄、放置、丢弃等方式投放,扰乱公共秩序,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侵犯的是正常的公共秩序,表现为明知是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通过邮寄、放置、丢弃等方式,将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置于他人或者公众面前,或者他人生活、工作场所周围,扰乱公共秩序,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危险物质指的是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爆炸性物质,是指在瞬间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高温高压气体,对周围介质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的物质。爆炸性物质,根据其特性和用途可以分为:1起爆药,如雷汞、特屈拉辛等;2猛炸药,如TNT、黑索金等;3火药,如黑火药、无烟火药等;4烟火剂,主要包括照明剂、燃烧剂及烟幕剂等;5起爆器材和其他爆炸制品,起爆器材包括雷管、导火索、导爆索等,其他爆炸制品包括各种弹药和烟花爆竹等。

毒害性物质,是指少量或微量进入人体或动物机体内会迅速发生中毒反应,很快致人或动物死亡的物品。通常把致死量在1克以下的有毒物品叫作剧毒物品。它们进入有机体后,通过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引起生理障碍、组织损坏,导致病变,直至发生死亡现象。

放射性物质,是指通过原子核裂变能够自发地放出射线,发生放射性衰变的物质。在衰变过程中放出射线。放射性物质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但如果使用不当或防护不当,不仅会使人体、环境遭受放射性照射污染,还会被犯罪分子利用,成为作案的工具。

腐蚀性物质,是指能够灼伤皮肤引起表层红肿、腐烂,误食则会迅速破坏肠胃等组织器官,严重的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死亡,或者对其他物品造成腐蚀损坏,导致治安事故或生产事故的物质。常见的腐蚀性物质有硫酸、盐酸、硝酸等。

传染病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传染病发生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物质。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螺旋体以及寄生虫中的原虫和蠕虫。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有乙肝病毒、炭疽菌病毒、结核杆菌、艾滋病病毒等。

在主观上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是虚假的危险物质而投放,故意造成社会恐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第2项的规定,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元以下罚款。

在实践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情节较轻”:1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没有对公共秩序或者公众心理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的;2行为发生后,危害后果较小,能够及时认识错误,并主动加以改正的。

本行为与《刑法》第条之一第1款规定的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主要区别在于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不同。如果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如引发社会恐慌、公共秩序混乱,或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的,则构成犯罪。否则,构成本行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77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