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于马上又要期末考试了 所以 化学工作室 决定! 再用一篇推文来帮助大家! 巩固并深刻理解高一化学知识! 3 2 1 走你 ┏(゜ω゜)=? 01 综述 在期中考试过后,同学们学习了高中理论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化学反应平衡速率与电离水解。这些知识点属于十分基本的化学原理,对往后的化学学习是起着指导性作用的。但是,这部分知识点又是难以掌握的,尤其是不少同学认为知识的记忆量非常大,有许多规律需要背诵而显得极其繁琐。 不过其实这个锅并不应该由同学老师们来背。这部分知识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目前高一的书上没有介绍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工具。我们今天不妨重新拾起这份工具,用它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 本文浓度均用[]表示,[A]=c(A)。 02 平衡常数 01 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当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把生成物浓度的指数幂乘积除以反应物浓度的指数幂的乘积,得到的比值是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02 表示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nB?pC+qD,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后, K=([C]^p*[D]^q)/([A]^m*[B]^n) 平衡常数表达式中的浓度指的都是物质平衡时的浓度 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为常数,一般不列入平衡常数表达式。 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水不列入表达式;在非水溶液中,水要列入表达式。 一个反应的K越大,这个反应的正向进行程度越大。 03 K的影响因素 K只受温度影响,与反应物起始浓度无关。若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则平衡逆向移动,使得K值减小;若正反应吸热,升高温度K值增大;而即使改变浓度、压强或催化剂,K值都不变。 04 K、浓度商Q和勒夏特列之间的关系 浓度商Q是表示在任意时刻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的关系,表达式与K相同,不过此时化学反应不一定处在平衡状态,以下是判断反应是否平衡的方法: Q=K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 QK时,化学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QK时,化学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利用Q和K的大小关系,便能解释勒夏特列原理了,我们就来举三个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温度、压强变化的例子吧! 以工业合成氨N?(g)+3H?(g)?2NH?(g)+Q(Q0)在恒容容器中反应为例,则当反应达到平衡时: K=Q=[NH?]^2/([N?]*[H?]^3) 若增加N?浓度,则Q中分母变大,Q变小,所以QK,反应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即阻碍浓度变化方向进行; 若升高体系温度,因为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K变小,QK,反应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即阻碍温度变化方向进行; 若增加体系压强,由于反应物所含气体的物质的量1+3大于生成物所含气体的物质的量2,所以压强变化对反应物浓度影响更大,Q变小,QK,反应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即阻碍压强变化方向进行,通俗来讲,既然你增大了压强,你就要使分子数减小从而降低压强,在这里就是往正反应方向进行啦。 在判断哪一边压强改变量更大时只能把气体分子数算进去哦,因为无论是否改变压强固体和液体密度是不会变的。 在做题的时候熟记勒夏特列原理,或运用K和Q的关系便能掌握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啦! 03 弱电解质的电离相关性质 01 多元弱酸与多元弱碱的电离 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且一步比一步困难。 在水分子作用下,弱酸分子中的极性共价键极性增强并转化为离子键,从而电离出H+和相应的酸根离子。多元弱酸在电离出一个H+后,剩下的部分带有一个单位负电荷,对氢离子的吸引力增强,使第二个氢离子电离成为H+变难,同样道理,电离出第三个氢离子则更为困难。电离常数一级比一级小,即K1K2K3,一般都要相差~0倍。因而我们可以得到,多元弱酸的酸性主要由一级电离常数K1决定。 由于大多数多元碱的溶解度很小,即使是它们的饱和溶液浓度也很小,每一步的电离常数差别没有弱酸那么大,因此一般计算可以粗略地把多元弱碱的电离看成是一步电离的。 02 一元弱酸弱碱中[H+]、[OH-]的计算 由弱酸电离平衡:HA?H++A-,我们可以得到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a=[H+]*[A-]/[HA] 令x=[H+]=[A-],易知Ka=x^2/[HA]。而当电离程度非常小(5%)时(或Ka10^4),我们可以认为弱酸HA浓度变化不大,故当弱酸达到电离平衡时,认为此时溶液中[H+]=[A-]=x,[HA]=[HA初],便可由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推得: [H+]=√(Ka*[HA初]) 类似的,弱碱中: [OH-]=√(Kb*[OH初]) 04 用K解释盐溶液的酸碱性 01 水解——中和的逆反应 水解的定义是在溶液中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和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例: HCO3-+H2O?H2CO3+OH- HSO3-+H2O?H2SO3+OH- 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所以加热会促进水解反应的进行。 02 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酸式盐溶液中,离子既电离又水解,因此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水解以及电离程度的大小,让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碳酸氢钠溶液 第一步电离:H2CO3?HCO3-+H+,设平衡常数为K1 水解:HCO3-+H2O?H2CO3+OH-,则K=Kw/K1 K =[OH-]*[H2CO3]/[HCO3-] =[H+]*[OH-]/([HCO3-]*[H+]/[H2CO3]) =Kw/K1 电离:HCO3-?CO32-+H+,K=K2 因为,K2Kw/K1,所以溶液呈碱性 硫酸氢钠溶液 水解:HSO3-+H2O?H2SO3+OH-,K=Kw/K1 电离:HSO3-?SO32-+H+,K=K2 因为,K2Kw/K1,所以溶液呈酸性 *每个溶液K1、K2的大小查表可得,无需背诵。 05 用K解释同离子效应 所谓同离子效应,就是加入相同离子后,使原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向生成原电解质分子的方向移动,从而降低原电解质的电离度。 01 电离 此处以用饱和氯化钠溶液除去Cl2中的HCl为例来解释。 对于Cl2与H2O的化学反应我们可以写出离子方程式:Cl2+H2O?H++Cl-+HClO 使用勒夏特列原理进行解释: 因为Cl-在水中浓度极大,导致生成物浓度极大,而假设Cl2与H2O反应,则会使Cl-浓度变得更大,平衡向削弱这种变化的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导致Cl2几乎不与水反应。 使用平衡常数K进行解释: 对于该反应 K=([H+]*[Cl-]*[HClO])/[Cl2] K只与温度有关,在题目中通常不考虑温度的微小变化,故K为一定值。 当Cl2与H2O发生反应时,因为溶液中Cl-浓度较大,如果依旧可以溶解相同量的Cl2,那么此时的QK,使平衡逆向移动,从而使Cl2的溶解度减小。 02 水解 此处以血液这种缓冲溶液为例,来解释水解。 缓冲溶液指的是由弱酸及其盐、弱碱及其盐组成的混合溶液,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减轻外加强酸或强碱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从而保持溶液的pH值相对稳定。 当人体内各组织和细胞在代谢中产生的酸进入血液时,血液中CO2-HCO3-缓冲系的共轭碱HCO3-就和H+反应,并转变为其共轭酸H2CO3及CO2,H2CO3解离平衡向左移动。因碳酸仅轻度电离,所以,等于把加入的H+从溶液中有效地除去,维持pH基本不变。而溶解的CO2转变为气相CO2从肺部呼出。 可以写出如下方程式: HCO3-+H2O?H2CO3+OH- 对于该反应, K=([H2CO3]*[OH-])/[HCO3-] 而H+的增加会消耗OH-导致这一瞬间的[OH-]减小,导致此时的QK。 为了使Q增大从而等于K,[H2CO3]和[OH-]会增大,而[HCO3-]减小,即平衡正向移动。 06 增补三大守恒定律 三大守恒定律的灵活运用在盐类水解中是个难题,这里简单陈述一下其写法: 01 存在的离子 先明确单种盐类水溶液中存在的所有分子及离子,包括: 水溶液中恒存在的H+与OH- 阳离子以及其水解产物(若有水解产物,常见的是弱碱NH3·H2O,因为其他弱碱都相对难溶) 阴离子及其水解产物(若有,则由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可知弱酸根离子的所有形态,即从对应弱酸开始的各步电离产物以及弱酸本身都存在) 如Na2HPO4的水溶液中有且仅有: H+与OH-, Na+, 磷酸四兄弟(PO4)3-、(HPO4)2-、(H2PO4)-、H3PO4 (牛奶三兄弟??) 02 电荷守恒 电荷守恒可以说是守恒定律中最直观的了,书写时只需要注意电荷数,不要忘记H+与OH-即可。 如在Na2CO3水溶液中: [Na+]+[H+]=2[CO32-]+[HCO3-]+[OH-] 03 物料守恒 物料守恒方程式书写就是在溶质的元素构成中选取两个除去H与O的两个元素,将它们的各种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列举出来,记得添上它们原来的元素个数比就行啦。 如在Na2CO3水溶液中,选取Na和C,得到: [Na+]=2([CO32-]+[HCO3-]+[H2CO3]) 04 质子守恒 相对来说,质子守恒不如前面两个来的直观,有两种方法可以书写。 第一种方法: 通过它的定义:水电离出的H+与OH-总量相等进行书写。 我们应当 原电池是在电极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向外电路的负载提供电流,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解是施加电流在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自发性: 原电池是热力学上自发的反应;电解池是热力学上非自发的反应。所谓的热力学上自发,就是生成物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正负/阴阳极: 原电池中,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的电极为负极;从外电路传入电子的电极为正极;(可以联想物理的电路就是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负极应当向导线中提供电子,那么溶液中便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向导线中输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来接受从导线来的电子。 电解池中,与外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为阴极;与外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向电源正极输送电子),阴极发生还原反应(从电源负极来的电子)。 02 电解的规律 阴离子被吸引至阳极,阳离子被吸引至阴极,随后在阴极的氧化性强的,阳极的还原性强的离子发生反应。 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一种方法:还原剂的氧化产物氧化性愈强的,还原性愈弱;氧化剂的还原产物还原性愈强的,氧化性愈弱。 还原性: S2-I-Br-Cl-OH-(SO4)2-(含氧酸根)F- 氧化性: Ag+Fe3+Cu2+H+(酸)Pb2+Sn2+Fe2+Zn2+H+(水电离出的)Al3+Mg2+Na+ -完- 期末考加油呀↖(^ω^)↗ 文字 初三2班赵鸣九 高一1班戴诗瑄 高一2班李汉卿 高一2班孙兆初 高一5班夏禹成 高一6班顾 理 排版 高一2班李汉卿 高一6班刘思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