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的灯光,不是屋子亮就行了。 很多人对照明的理解就是亮起来,仅此而已。甚至大多数室内设计师,真正懂照明的也很少,只是在CAD图纸上画个圈,还是图纸上看起来横平竖直显得好看的圈。 光,不仅仅是亮与不亮。光影响人,至少在三个方面,视觉效应、非视觉生物效应和情感,第三点听上去很玄学,可细想一想,真的是这样。 2 想要好的灯光,这些最基础的概念你要了解。 色温(K) 市场对“暖光”、“冷光”的定义很混乱,我们只参考ANSI标准即可:暖白光K~K,中性白光K~K,冷白光K~K。 国标GB-有明确的规定,当使用LED光源时,“在长时间工作或者停留的场所或者房间,色温不宜高于K,特殊显色指数R9应大于0”,并且建议色温<K的暖光,用在客房、卧室、病房等场所,因为色温越高,越使人精神振奋,不利于人晚上的睡眠。很明显,低色温的适用性更广。 在LED刚刚面世的那些年,产品还很劣质,光效不够高(光效的概念会在后面解释),但厂商发现了一点:如果色温高,光效也会显著。所以很多厂家为了提高光效,都在做高色温LED,导致了很多办公室出现多、甚至K的灯具。但现在都年了,LED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低色温LED的光效也可以做到很好。 因此,还是抛弃“冷光=高档”的固有印象,正确选择色温吧:在住宅里,建议低色温K或者K;厨房有点类似工作场所,可以用高色温,例如K,但不能再高了;餐桌选择K很好,K也可以。 可有的人说:我家是黑白灰极简现代风格,暖光不能还原色彩,会显得黄? 首先,只要是LED,对许多白色的还原就无法那么准确,这不可避免;再者,应该考虑居住者的舒适度,不能单纯为了好看牺牲舒适度,也就是不能为了视觉效应牺牲非视觉生物效应;最后,对色彩的还原,还要看灯的显色指数,高显色的K也不会很黄。 显色指数 代表光对色彩的还原能力。它是计算得出的数值,并不是光中每种颜色的含量,如果光不够好,其中某些数值可能是负数。Ra代表1~8号颜色的平均值,Re代表1~15号颜色的平均值。 国标强制规定Ra要大于80,R9要大于0。买正规产品,显色指数肯定是符合国标的。但那种10块钱包邮的灯具,通电能亮就可以了,其他的没法要求,无论是哪个牌子。 那么,住宅里买了显色很差的灯,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比如你买了一套高档家具,颜色非常漂亮,但是运回家里后,因为照明显色的问题,家具的色彩完全变了,从高档直接变成了劣质产品的样子;或者餐桌照明,如果R9缺失,肉类就可能看起来没那么鲜艳,有一种发霉的感觉(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市面上餐桌吊灯的显色都仅在满足国标Ra大于80的水准,也不提供R9值,包括台湾某品牌三万块的餐桌吊灯)。 照明功率密度(W/㎡) 就是一个空间中,灯具在每平方的功率。计算起来很简单,所有灯具的总瓦数除以空间的平方数。 我国在住宅的标准是这么写的,现行值6W/㎡,目标值5W/㎡。简单理解就是,在6W每平方的基础上,争取做到5W每平方。就住宅而言,超过了6W/㎡,基本是不合理的。 要注意的是,对于装饰性照明,国标规定只计算50%的功率。什么叫装饰性照明?比如做一个壁灯,如果只用一个灯泡,它向四面八方发光,透光率是%,功率自然也应该按照%计算,但如果灯泡上面安了灯罩,透光不再是%,壁灯的功率就取灯泡功率的50%。 光效(lm/W) 先插播一条光通量的概念,灯发出的光是可以计量的,光通量就是灯具发出的光的总量,单位是流明lm。而光效,指每一瓦功率能发出多少流明的光。 不同的灯,光效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同样瓦数的灯,光通量会不一样,那么最终展现在被照物上的效果也会不一样。一盏好灯,涉及到的参数非常多,并且参数之间是动态平衡、鱼与熊掌的关系。例如高显色95左右的灯具,光效通常也会在60lm/W以上。 但如前文所说,早年LED为了追求高光效,常常做一些高色温产品,而现在LED已经普遍能做出很高的光效。高色温和高光效,已经不再是一个捆绑式的卖点。 顺带一提,假设LED芯片发光是lm/W,但是最终灯具成型的时候,可能只有lm/W,光效会有损耗。损耗光效的是灯具的驱动,损耗可能在10%~50%不等,所以在选灯的时候,这些地方也值得注意(在此后的灯具篇中,我会更详细地解说灯具的各方面)。 因此,尽可能根据光效、光通量去选择灯具,而不是单纯按瓦数。 眩光 分两种,一个是失能眩光,一个是不适眩光。失能眩光是看见这光以后,人就啥事都没法干了,例如交警不得不对着车的大灯,看个10分钟就很绝望;不适眩光是人如果长时间待在这种空间中,从起初的不舒服到最后的脑壳疼。 眩光一定要尽力避免。当然,防眩的灯具,是在正常视野下的防眩,你硬是要找个角度去盯着光源看,神仙也防不住。 那么不防眩的灯具到底长啥样?防眩的灯具长啥样? 如上图,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不防眩的灯发出的光像是 ,周围伸出来很多刺儿一样的光,并且没人能盯着它一直看。 好的防眩灯具呢?有两种。 第一种,你完全看不见这个灯具在发光,光柔和地分布在整个空间中;第二种,能看见灯具在发光,但是你能一直盯着它看,不会刺眼。 只有这两种灯具才是好的防眩的灯具。很可惜,我国目前并没有对灯具的防眩功能进行强制性规定(也就是国标中并没有出现),以至于市场鱼龙混杂难以分辨。 光束角 到底用多大光束角的灯,完全看被照物是什么,看我们需要取得的效果。用宽的光束角,被照物是均匀、柔和的;用窄的光束角,被照物会充满戏剧性。LED的光束角最小甚至可以达到1°,效果也非常棒。 频闪 买台灯的时候经常提到。首先,用手机去测频闪是不严谨的。不严谨,不是说完全错误,而是你可以用手机摄像头去看,只要不闪得惊天动地,这个灯光就能用。这一条,适合住宅的生活用灯——注意只是生活用灯,而不是工作阅读用灯。 长时间在不达标的频闪空间中,人会感到身体的不舒适。一般低压灯带不会出现频闪问题,但是高压灯带会。因此家里无论是出于安全亦或是舒适的原因,推荐低压灯带。高压灯带加上特制的驱动,能消除频闪,但没有厂家会特地这样做,除非客户有大量的定制要求。 反射眩光 就是光通过反射进入人的眼睛,让人感觉到不适。很多场所都有这个毛病,包括一些不专业的博物馆。 在住宅空间中,反射眩光常常出现在玻化砖表面、带玻璃框的画上,让人根本看不到画的是啥,全是光进入眼睛。 光在低反射率的空间中,显得更加温馨舒适,适合人长时间停留。从这个角度来说,大面积的装修材料,推荐用低反射率的亚光材质。 光斑 好的光斑,该是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举个栗子,好的圆形的光,正对着桌面照出来,形状饱满,而且过渡均匀、渐变,如下面两张图。 而劣质的灯,光学设计很糟糕,形状上会出现“双层月牙”,如下图。 除了月牙,有的灯还有副光斑,是光过渡不均匀的另一种表现。并非有副光斑的灯具就是劣质的,只能说看需求,商业灯具会视情况选用。而在住宅照明中,尽可能去选择副光斑不明显的灯具,因为住宅里用不上它。甚至可以很肯定的说,住宅灯具只要有明显副光斑,就不够好,如下图。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某朋友和邻居装修买了同一幅装饰画,在两家不同的灯光下,做一个效果对比,作为本节的收尾。 先是朋友家的灯光: 再是邻居家的灯光: 很明显看出邻居家的灯光:1不防眩,2相比朋友家,对画的颜色还原差了很多,这是显色指数低的缘故,3出现了丑陋的月牙光斑。 对了,朋友家的色温是K,你们看,也不是很黄,完全能够接受。 3 住宅照明中,不需要均匀的光。 这个“均匀”不是绝对的均匀,而是说我们肉眼不可查的看似均匀。 均匀的光经常出现在哪里呢?医院、教室,没了。甚至高档图书馆,都不用均匀的光。因为人在均匀的光中,或者说整个空间都亮起来,这个空间是非常无聊的。就算装修得再豪华,也无济于事。 人在住宅中,基本处于平视,人眼水平线上下20°、总共40°的范围才是最重要的,必须保证这个范围的视觉舒适度。 一个很多人不相信但无疑的事实是,一个空间中,只要立面亮起来,人就不会觉得这个空间暗。不需要单独给地面设计灯光,因为我们不会没事低头看地板,即使是走路的时候。 例如下图,墙面是亮的,地面是有影的,因为使用了偏光型灯具,配光曲线是偏的,没有对地面进行照明。但人在这个空间行走是足够安全的,同时立面的照明,满足了视觉舒适。 写到这里,我再提出“不推荐住宅中使用吸顶灯”,你想必能够理解了,就因为吸顶灯发出那种人眼看起来均匀的光,看哪里都一样。买一套高档吸顶灯的预算,完全能买得起一套住宅能用的、光品质还不错的射灯,如何选择,看你自己。 -END- 参考资料: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CIE(国际照明委员会)色度学标准 ANSI(美国国家标准学会)标准 ERCO(世界顶级灯具厂商)研究成果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52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