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晓薇 话说:“三十的糍粑,十五的汤圆。”而大姚以彝族聚居的多个乡镇风俗奇特,正月十六才是元宵节。尤其是大姚的石羊古镇正月十三的开井节就拉开了元宵节的序幕。 石羊古镇自西汉汲卤煮盐起,外来人口逐渐增多,特别是明朝,因实行了军屯、民屯、商屯政策。苏浙皖赣等地人口,大量迁入石羊,他们带来的中原文化和中原习俗,便在石羊扎了根。这些中原习俗与石羊的当地的土著习俗相融合,形成了石羊古镇独特的节日。 正月十三,四乡八寨的人们纷纷涌入石羊,参加规模盛大的龙王庙会,龙王庙会又叫开井节,是一个人海如潮的庙会。由观、旧、乔、界、尾五井,轮流值会。值会井的神台或总龙祠前,搭戏台,请贴金龙王塑像,执事人员以八抬大轿抬龙王神驾,沿街游行。是时,鸣锣开道,举肃静回避牌,顶旗罗伞盖,护典马提炉,奏萧笙丝竹,热闹异常。古镇居民,家家门前焚起清香,家主率一家老小顶礼膜拜。游遍五井区后,供龙王于神台,五井灶户依次向龙王行礼祝寿,出会仪式方才结束。接着,便是踩台唱戏。正会开始,早、中、午,每天演出三场,好戏连台,活动要连续举行十天。其间,各种商贩摆摊设点,或巡回叫卖,盛况空前。到正月十六,元宵节、开井节双双进入高潮。 今年的正月十六恰逢周末,我有幸到石羊古镇过元宵节。 进入古镇,沿着香水河畔,跟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古街上,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伴着街道两边摊贩们的叫卖声相继传来,牵引着人们的脚步;各种小吃的香味糅合着糯糯的香味,催开了人们的味蕾。 一路走去,眼里所见,都是特色小吃摊。远远地,就有种种美食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一路走来,勉不了频频驻足,真是吃的惬意,看的眼馋。 有多少种小吃,就有多少滋味。有多少滋味,就得有多少种味蕾。从街头吃到街尾,那得有多大的肚量?那些拖家带口、呼朋唤友抵达古镇的人们,此刻早已忘掉接踵擦肩的拥挤,忘掉初春的微寒,忘掉指尖的清风,忘掉山间的云彩,忘掉河边的月亮,忘记忧伤,忘记房贷,接着忘记一切。谁都晓得,石羊古镇的元宵节无疑是一场地方特色小吃盛宴。 瞧:赵家汤圆、王家元宵、李家汤圆……家家汤圆生意火爆,个个汤圆店铺摊点被顾客围得水泄不通,满街回荡着“卖汤圆……卖汤圆……”的叫卖声。除了这些元宵节的主打小吃,石羊古镇还有黄粉汤(稀豆粉)、椒盐饼、菜盒子,苏梅糕、豆面团、豆齐糕、蒸糕、菜合子、发面包子、开花包子、饺子、荞凉粉、油炸果、索子糖、结珠粑、金钱酥、白糖饺子、香椿果、小油层、白糖饼、洗沙饼、沙糕、橡皮糕……鸡丝米线、米粉、米虾、木瓜粉、凉黄粉、煎黄粉、糖膏药、眉毛酥……石羊古镇的美食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掰着手指数吧,手指指定不够。 在我的记忆中,石羊古镇元宵节小吃之首席,非牛打滚莫属。 “牛打滚”是石羊人对汤圆的一种称呼。不过,在石羊这两者还有一定差别的,“汤圆”是包心的,“牛打滚”则不。 在有的地方,它被称作“豆面汤圆”,其制作的程序是,汤圆煮熟后先放在一个有黄豆面的盆里颠簸,再放入碗里加“糖稀”。 为什么石羊会有“牛打滚”的叫法,我未作过考证,我想这一定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不是吗?当汤圆在锅里煮熟,沸腾的水使汤圆在里面上下翻滚,很像牛群在水塘洗澡的样子,故名。我以为第一个把汤圆称作“牛打滚”的人,一定是个诗人,因为他有充分的想象力。 石羊人大都喜欢吃“牛打滚”,常把它作早点、午点、甚至宵夜。 我还记得到石羊支教时和同事吃“牛打滚”宵夜的情形。 那时,夜晚备课改本到夜深,累了,总想吃点宵夜。为了简便,常到街头去买。 那时的夜市没有如今的热闹,可也有几个地方热闹非凡,如赵户冲门口,孔庙门口和象岭街的风雨桥桥头这三处。 听老一辈人讲,旧社会的石羊无电,夜市的照明全是火把和马灯。火把是在地上插根木棍,上头绑着一个铁皮笼,像装筷子的竹笼似的。燃料是松明,松明燃烧,便照亮周围一片天地,街头热闹的气氛也便显现出来。 象岭街居石羊的五盐井的中心,是盐工到盐井上班的必经之地,工人们上下班都喜欢在这条街上吃风雨桥桥头李家的“牛打滚”。支教时,我每每去,都能看到吃宵夜的工人和顾客,板凳上坐满了,就只能站着,蹲着,大家依然吃得津津有味。站在近旁等候的,看到那香喷喷的黄豆面和黑色的“豆沙”,再加上浓浓的“糖稀”,立刻便会勾起强烈的食欲。虽然离开石羊古镇多年,而那热闹夜市的情景却一直让我牢记脑海之中。 石羊的“牛打滚”香甜可口的滋味只有亲自去尝才能体味得到。如果要说它“只可品味,不可言传”也可以,因为你只有亲口尝了,才会了解它的味道之美。每次我吃完“牛打滚”,就连那剩下的甜甜的一口汤都舍不得倒掉,要把它喝干。 夏天,到石羊古镇的游客最喜欢吃的是冰粉凉虾。我在石羊支教时,曾经听老辈人讲,冰粉凉虾不是同一个时期问世的,凉虾是什么朝代、什么人做出来的已无法考证,而冰粉的来历传说是石羊人发明的。 据说很久以前,石羊有几个人在山上烧石灰,把烧好的石灰堆放在一个土坎下面的小水塘旁边,时不时的有石灰掉进这小水塘里。在水塘上面的土坎上生长着一种植物,有二三尺高,开兰花,结出的果子外皮像蝴蝶翅膀一样,果子里包着像菜籽一样的籽粒,一到秋天,这种植物的果子会炸开来,里面的籽粒就掉进土坎下面的小水塘里,这籽粒越掉越多,在风的作用下水塘里的水不断晃动,水塘里就出现一层像“冰”一样的东西,用手一摸稀软滑润,蘸点尝尝没有任何味道。烧石灰的人们感到十分奇怪,就把这种植物的籽采来,装在盛有冷水的盆里用手搓捏,结果见盆里出现一些白泡泡和白沫子不会成“冰”,他们想这东西在外面水塘里能成“冰”,可能是水塘里面有石灰的缘故,就拿来点生石灰放在盆里,果然盆里的白泡泡和白沫子都散去了,盆里的水变得稠起来,慢慢地结成了“冰”,用勺子舀一点尝尝,清凉滑润,没有怪味。于是他们就采来很多这样的籽粒,做成“冰”,放上一些糖做消暑解渴的饮品,冰粉就这样问世了。 做冰粉凉虾十分简单。做凉虾必须用麻线谷米或桂朝2号大米,把米磨成面再用箩筛筛去粗的留下细面,把米面放到冷水里调成稀面浆,倒在兑有生石灰水的锅里煮,边煮边搅拌,等锅里的面浆慢慢变稠时,就用漏瓢舀起漏在盛有冷水的桶里,洁白润滑的凉虾就做成了。做冰粉更是容易,只需把冰粉籽装在布袋里,扎紧袋口,把布袋放进兑有一定生石灰水的冷水盆里,慢慢搓揉布袋,盆里的水就变成冰粉了。 原先在古街人们只光买凉虾,自冰粉问世后,凉虾和冰粉就结成了密不可分的伙伴。凉虾能消食解渴,凉虾能清火解暑,再加上用红沙糖熬成的糖汁或自制玫瑰糖口感非常爽口清新。尤其在炎热的夏季,看着盆里那雪白亮丽的凉虾,晶亮润滑、咖啡色的冰粉,让人止不住地想流口水,花上几元钱吃碗冰粉凉虾,简直凉透了心。比喝茶水,饮料要惬意得多,既便宜、又健康。 秋冬,要说石羊最具地方特色的美味,那非黄粉汤和盐焖鸡莫属了。 石羊黄粉汤,得益于石羊特殊的水质,加上特殊的制作方法,使黄粉汤成了一道老少皆宜的美味。黄粉的制作,挑选上佳黄豆,然后拉豆黄,去豆花,经过水推,进行过滤,切去二粉花,最后将头粉与二粉分开,剩下的头粉,经过加工,成了清亮润泽、入口滑爽的黄粉汤。 石羊盐焖鸡,是很难品尝到的珍味。做法独特,味道奇佳。用料要选本地土鸡,斩杀后去毛,去头脚,去内脏,用鲜荷叶包严,在盐锅中炒制高温盐沙,将包好的鸡埋入盐沙中,焖十五分钟左右,即可食用。盐焖鸡清香鲜嫩,盐味适中,十分可口。 上百种小吃,把石羊古镇的饮食文化浓缩在一条古老的街道上。 石羊自古盐业发达,商贾云集。因往来人员多而杂,石羊的各种行当都很有特色。石羊的美食,就是由不同的人从各地带入的。而这些独具异彩的美食,又满足了不同人的饮食习惯。久而久之,能够适应不同市场的风味小吃就成了石羊一绝。 石羊古镇,顺街的粉墙砖楼,底层均为小铺,各种各样的饮食摊点,花样繁多,口味不同的风味小吃,清香四溢。做黄粉汤的阿婆伴着鸡鸣升起的袅袅炊烟,做椒盐饼的大爷踏着月色摆开的小摊点,吃着豆面团的姑娘沿着朝阳走上的倩影,啃着苏梅糕的青年哼着相思调写下的惬意,都是最得意最精彩的画面。这里没有小市民的庸俗嘴脸,没有小奸商的市侩之气,有的只是一种传承不绝的手艺,是一种久违的饮食文化之美。 逛过石羊古街,我们可以体会到很多很多别处无法感受到的东西。看一看古朴中透着新时代气息的色香味形,它们使古镇充盈,极简单的生活在平淡中得以升华。这些祖传的特产,现在仍然装点着小镇人的生活,用吊足八方游客胃口的美味去扮靓着古镇的形象。晶莹红润的石榴,黑中透黄的板栗在勾引着游客的钱袋,充实着古镇人的日常生活。 由于石羊市场繁荣,人烟稠密,易于谋生,西康、会理、永昌、大理等地的名厨师纷纷到石羊发展,他们手艺精湛,用料讲究,精心制作的食品很快赢得顾客的欢心,生意十分兴隆。他们便定居石羊,收徒传艺,于是又有许多名吃出现在石羊古镇,如油炸果、香春果、结珠粑、金线酥、芙蓉糕、煎黄粉、盐焖鸡、索子糖、锅贴、抓饼、烧卖、破苏包子等等,名噪一时。 这些风味美食,许多品种,人们只听其名,根本不可能知道它的真实模样。春香果,听上去是一种独特的水果,其实它是一种面食。开花包子,听其名像是一种做工考究的包子,其实它是一种饺子。石羊美食,有些人家长期经营某一个品种,渐渐形成了传统,打造成了非彼莫属的品牌。 如王之朝家的酱汤米线,林为善家的豆浆米线。这两家铺子,每天天刚亮就挤满了就食的人群。此外,高星斋家的卤猪肠子,香、嫩、鲜兼备;苏怀清家的宫爆鸡,鲜嫩可口;常守信家的破酥包子,皮破千层,油而不腻,是居民桌上的常食;宋金祥、范荣华家的宫爆肚、炒小肠,脆嫩可口,常吃不厌;张桂林家的炒板栗,珠红光亮,不破不裂不沾沙,皮薄肉鲜,香、甜、酥兼备,每年从板栗上市到春节前后,生意一直红火,从不间断;孙正友家的夜醪糟,辅之以饵丝、鸡蛋、汤团等加糖煮热后食用,其味独特可口,堪称一绝。还有工艺特殊风味别具的盐焖鸡,更是享誉乡里。 到石羊古镇品味了一年一次的元宵节,离开时,人们手里也不忘带上石羊古镇一年四季都在卖的土汤圆——“小土饼和菜盒子”。 赵户冲前,你买小土饼,他买菜盒子;在现场吃个够的,打包带走的,比比皆是。经营石羊传统风味小食品的店家很精明,把制作小土饼的工艺和流程展示在购买者面前。东边那家在和面,西边那家在烤饼,烤制成的小土饼用小食品袋装,每袋10个,一袋6元。在当地吃者,不用包装,买零散的就行,买10个以内的,简易包装,买一袋拎走就好。要带到外地,抑或准备作为礼品赠送亲友,也或为了美观者,买绘制有“石羊古镇,千年盐都”小土饼精美礼品盒装上最好。印制精美的礼盒上,有着诱人的清晰的小土饼照片,那照片上的小土饼,黄褐色的,亮亮的,看了就想吃。看着精美的包装盒,再看制作精细的小土饼,往往会让观者产生垂涎欲滴的感觉。 虽然十多年前在石羊支教,我就上百次地品尝过小土饼,上千次地观看过小土饼的制作。现在,驻足一看还是被那场面深深地吸引。精致的制作,圆形的小饼如乡间偶然能看到的古时读书郎不离身的小型精制铜墨盒,直径6厘米左右,厚不到1厘米,大小均匀,表面有统一花纹图案。现卖一个,咬一口到嘴里,酥酥的,脆脆的,沙沙的。细细咀嚼,甜中带咸,满口生香。我不禁暗想,这石羊小土饼真是名不虚传呢。欲想买一些带走,热情的卖家问我要什么口味的?原来现在的小土饼再不是十多年前单一的小麦面粉、豆沙馅。已经有麦面粉、荞面粉和米面粉,豆沙馅、玫瑰馅、枣泥馅、花生馅等科学配方,但依然以土碱作为发面基本发酵料,没有任何的添加剂;馅里,依然少不了的是白井盐;所以石羊古镇的小土饼与人们常见的高档“中秋月饼”不同,给品尝者甜中带香,香中有甜的纯天然“土”味。 社会在进步,环境在变迁,人们的饮食习惯在改变,但是石羊饮食文化的风采一点也没有衰退。石羊美食,依然是古镇一绝,谁要是在不经意中错过了,那将是一种久久驻留于心的遗憾。 (作者系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县作协副秘书长,公开发行长篇纪实文学《蜻蛉骄子——李一平》。供职于大姚县幼儿园) 年第1期(总第65期) 主 编:马淑吉 副主编:王晓丽陆平 执行主编:起云金 编辑部主任:起云金 编 辑:起海齐 封面题字:赵翼荣 古镇小吃古镇小吃古镇小吃古镇小吃古镇小吃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39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