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文汇报」 毛毛虫嚼着橘树叶长成小蝴蝶,夜行小动物闯入红外线摄影机镜头,孩子们在吊桥上奔来跑去,老人们在阳光房里泼墨挥毫……如此田园风情的“神仙日子”,正逐渐成为长宁区协和家园居民们的日常。经过天的筹备,今天(3日),这处被命名为“乐颐”的“生境花园”在小区正式开园,这也是目前上海最大的社区生境花园。 长宁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该区已建成开放了一座生境花园,今年规划建设7座,其中位于新泾镇的乐颐生境花园和常馨生境花园均于昨天开园。 加强对“生境花园”的认知,构建本地物种保护地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小勇介绍,所谓“生境花园”,就是指既具有栖息地功能也具备花园属性的场所。有别于普通花园,“生境花园”更强调对本地物种的保护,并尽可能地减少人工干预。在他看来,一个个社区生境花园,是一片片本地物种的保护地,也是城市内物种扩散的一块块“垫脚石”,是打造绿色、环保、低碳、宜居城市生活空间不可或缺的部分。 协和家园所在的绿八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观锡说,刚提出要把小区的废弃绿化带改建成“生境花园”时,大多数居民都很支持。但因为大家对“生境花园”认知有限,提出的不少常规花园建设手法,比如建个中式亭子、定期打杀虫剂等,都不符合“生境花园”的标准。 居民老何最初的担心很有代表性——生境花园会引来野生动物,多了会影响日常生活。通过相关专业协会和专家团队为小区居民做的一场场专场科普,他了解到黄鼠狼等野生动物本就生活在居民区四围,而且“存在感极低”,几乎不与人发生冲突。而通过“生境花园”可以更好地建起食物链,比如虫多了会招来鸟,鸟多了会招来吃鸟的大鸟或小兽,它们的粪便又将滋养植物,丰富的物种将生产自然小循环,带来更好的环境。 “绿颐”项目顾问俞霖琳介绍,“绿颐”里面原本种植的植物%是外来物种。在专业团队的努力下,现在这里的植物一棵不少,还增加了从上海郊区运来的本土蕨类植物、草本植物等。有意思的是,附近小区一户居民“捐”出了种了23年的橘树,移植到这里后成为本土蝴蝶的食物源和寄生屋。 目前,上海正在逐步推进“生境花园”建设。昨天,华师大生态环境学院党委与长宁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新泾镇党委进行“绿XIN行动”党建联建签约,未来将整合专业科研力量,深入社区打造更多的“绿色家园”。 “全过程民主”建设生境花园,拟定16条居民公约 在刘观锡看来,乐颐生境花园的建设过程,也是“全过程民主”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社区居民不仅是“生境花园”的见证者和使用者,更是建设者和维护者。从立项到设计再到建设以及《居民公约》的提出,各有所长的小区居民以“诸葛亮会”等形式,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在大家的群策群力几易其稿下,“绿颐”中一处废弃平房,成了现在利用率最高的“生境山房”:起初居民建议把砖房改成玻璃房,这样既能遮风避雨,又能让置身其间的人仿佛徜徉自然;后来有农科院退休的居民说,鸟类可能会误撞玻璃,于是玻璃房的方案又加上了木栅栏;曾干过防汛的居民看了图纸,认为玻璃房离河岸太近,于是又调整尺寸;改好的方案囊括了小区里最粗壮的“杉树王”,会设计的居民就把大树“抠”出来,懂园林的居民还在周围给它扎上一圈“铁杉树”加固……最终在池塘边落成的“生境山房”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动植物的最佳视角,也在不动一草一木的前提下提供了休憩空间。 在“生境花园”门口,竖立着《乐颐生境花园居民公约》,上面的16条建议也“取之于民”。该公约从生态角度出发,拟定了开放时间、照明灯开启时段等,同时听取专家建议,立足保护本土物种,禁止带入宠物猫狗等。“居民自己制定的规则,会更愿意遵守和互相提醒,对‘生境花园’的长期运维有积极意义。”刘观锡说。 就在前两天试运行时,有居民“好心办坏事”向“乐颐”中的小池塘投了二三十条热带观赏鱼,第二天就发现“冻”死了好几条,剩下的这些外来物种也被居民志愿者一条条捉上来,送到小区里的“屋顶花园”饲养。现在,这件事成了活生生的教育案例,让居民们更了解“生境花园”的涵义。 作者:单颖文 图片:单颖文摄,长宁区供图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陆益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64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