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式40火箭筒和56式都是前装的无后坐力炮型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型火箭筒是一种利用发射筒作为炮管,直接承受火箭推进剂燃烧压力的火箭筒。由于身管承受压力,所以壁厚、笨重。所不同的是69式发射火箭增程破甲弹。发射药已由原来56式的黑火药改进为“双基药”,能量高,并且受气温影响小。 当击发火箭弹底火后,点燃药室中的发射药,火药燃气一边经发射筒的后喷管膨胀喷出,一边在药室中膨胀,并向前推动火箭弹使其飞出筒口。发射筒的尾喷管起到提高火药能量利用率和使发射筒得到平衡(即无后坐力)的作用。火箭弹初速为m/s。由于发射过载使火箭弹的惯性延期点火机构作用,在火箭弹飞出膛口10~14m时,尾部引信的火药延期保险打开,火箭发动机装药被点燃。发动机是倒流多喷管微旋结构,在主动段末,火箭的速度达到m/s。 火箭弹上四片带迎风倾角的尾翼被安置在尾杆上,尾翼提供了火箭弹飞行的稳定力矩,底螺、尾翼片的倾角和发动机斜喷管的综合导转使火箭弹由于推力和质量偏心所造成的火箭弹偏离无风弹道的倾向给予适当地纠正,从而提高了射击精度。 69式40火箭筒配用的电-2式压电引信,分头部和尾部两个机构,头部机构是引信的发火能源,主要由陶瓷压电晶体和线路组成,当火箭弹命中坦克时,晶体在碰撞作用下两端产生很高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通过导线和尾部引信的电雷管相接,像电子打火器一样,由电火花引爆电雷管,使战斗部装药爆炸,爆炸波推动罩体使其形成金属射流,穿透钢甲。陶瓷压电晶体比较56式的弹底机械引信提高了瞬发度,保证了战斗部能量的发挥,提高了破甲性能。 压电引信的采用对于反坦克破甲弹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它解决了大法线角发火问题,由原来的机械引信发火角小于55°提高到70°,从而提高了对新式坦克的作战效能。但是RPG7和该压电引信都没有落地炸功能,对软目标不能发火。电影《黑鹰坠落》中RPG-7弹头穿入人员体侧不爆炸,是真实的反映。装备量最大的破甲弹头金属破片少,对人员杀伤效果很差。电影《黑鹰坠落》中,美军士兵被RPG-7弹头爆炸气浪掀翻而未伤,也是这一缺陷的真实反映。 69式40毫米火箭筒用助推火箭弹 年6月,北京科学仪器厂组建69式新40火箭筒光学瞄准镜生产线,并试制出样品,次年5月通过鉴定。其设计能力为月产具。 普通瞄准镜只有直瞄功能,用于破甲弹,放大倍率2.7倍,视场13°,作用距离50-米,重量0.9千克,瞄准具有温度修正,有测距、测速、横风修正功能,比较机械瞄准具提高了射击精度,修正落弹点偏差。 通用光学瞄准镜69-1式增加了通用光学瞄准镜,适用所有弹种,可以赋予火箭筒最高35°的射角,改测距和瞄准合二为一,操作方便。通用光学瞄准镜改进型增加了风偏修正仪,把测筒口横风风速和横风引起的方向修正直接在瞄准镜内显示,解决了射手过去靠自己估算和判断筒口风速而带来的射击误差,命中率高达80-90%。通用瞄准镜是目前普遍装备。 I型红外瞄准镜是主动式夜视器材,放大倍率2.9倍,视场8°,无星光下夜视距离米,连续工作时间为3小时。如果对方装甲车使用红外线,则可利用对方红外线进行瞄准射击。具备了无星光黑夜作战能力。 II型红外瞄准具是在I型基础上改进的,提高作用距离到米,采用了测瞄一体的分化。由于把电池和主机分开,使得主机重量减轻(1.4千克),工作稳定可靠。 二代微光瞄准具是被动夜视器材,在一般星光下作用距离-米,放大倍率3.2被,视场14.5°,重量1.2千克,使得69-1式具备了星夜作战能力。 普通的火箭筒瞄准镜 69式普通光学瞄准具图,瞄准程序非常复杂,令人难以掌握。 中国海军陆战队员正在使用40火箭筒 69-1比69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主要改进了配用的火箭弹。该系统由85毫米超口径火箭弹,火箭发动机及无坐力发射筒和观瞄准具等组成。每只发射器配一名瞄准发射手和一名药手。该火箭筒具有破甲、杀伤、燃烧、照明等多种功能。直射距离米(减风偏破甲弹);破甲厚度毫米/65°,射击精度0.45×0.45米,作战全长1.3米。配多种火箭弹,破甲弹、空炸钢珠杀伤弹、杀伤破甲弹、燃烧杀伤弹、照明弹、电子对抗干扰弹、发烟弹、反坦克子母弹、云爆弹等,大大扩展火箭筒作战使用范围。具备全天侯作战能力。由于增加了红外和微光瞄准镜,使该火箭筒在星光下对付米远,无星光下对付米远装甲目标能力。 69-1式火箭筒还在大量装备我军,图中的弹头就是III型破甲弹。 该系列自70年代开始装备全军,曾经大量出口到柬埔寨、阿富汗、两伊,目前二线部队还有少量在服役,大部分退役或转交民兵、预备役部队。 系统由发射筒、火箭弹、瞄准镜组成。 火箭弹射程m威力 基型弹破甲厚度mm/65° I型 mm/65° II型mm/65° III型290mm/65° 减风偏破甲弹 mm/65° 钢珠杀伤弹杀伤半径15m 杀伤破甲弹0杀伤半径20m,破甲厚度mm/65° 燃烧杀伤弹115m 照明弹-1m |